新年头两天就染上感冒,喉咙痛得咽不下口水。在家里坐立不安,看来只能靠医生帮我清理一下体内的细菌了。这种小病就不给大医院添堵了,社区医院看看也差不多。

本以为人不多,很快就可以看,进门发现自己错了,前面已经排了黑压压的人。女医生无不时哀怨地说,从早上七点开门后就没闲下来过,这几天不知怎么了,全是感冒的人。边上一位大妈说,人民医院全是人,挂盐水排队都排到大门外了,我看着那边这么多人就跑这里来看,一到这里也这么多人。好吧,现在我算知道了,医生这个职业跟农民差不多,也是个看天吃饭的行业啊,气候不好,病人就多,收成就好。这里我吐槽一下大医院。看个简单的感冒,就一定要让你抽个血,拍个片什么的,虽然这也是为了病人好,为病人负责,但现在就医速度这么慢,实在急死人。一个小检查不知要“浪费”多少时间呢?要去排队检查,等检查结果,再排队去看,再排队收费,再排队配药,再排队打针……这样下去病还没看好,半条命快没了。

我的情况很简单,就是感冒。医生虽然忙,倒也很细致。我简单描述症状后,医生看了一下喉咙,又拿着听诊听一下前胸、后背,问了我一些基本状况,然后很快就给我配了药。本来我还想着吃点药算了,医生说不行,喉咙很红,发炎很厉害。我听从医生的说法,马上挂水。

进入注射室,以前没几人光顾的社区医院现在已经挤满了挂水的人,看来最近的气候真得不好,二九天的最高温度有18度,太神奇了。好不容易找到个位置,先坐下再说,正好坐在注射台边上。无聊地很,就看着病人一个个挨针。医院是个神奇的地方,男女老少,贫富贵贱,三教九流的人都会光顾,如果要我去找陪审团成员或是民主测评或是找群众代表,这里是最好的场所。

打了两天针,看了一群人被扎,大概就能分为两类人,不说你也知道,一类是打针哭的,另一类是不哭的。结论不说你也知道,哭得是小朋友,不哭得是成年人。另一个结论不说你也大概知道,哭得最多的是男孩,哭得少得是女孩。比如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进来了,十岁左右,被妈妈拽着来打针,又白又胖的小手被妈妈用力按在注射台上,小男孩哭天抢地,不停跟妈妈扳手想缩回去,但力气小敌不过妈妈,看小男孩的眼神,用“我为鱼肉,人为刀俎”来形容在妥当不过了。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位小姑娘,六七岁的样子,轮到她了,很爽快地走到注射台,伸出手面,只跟护士说了一句,阿姨打得轻点。一点都没有畏惧,只在针扎进去的那时微微闭了一下眼睛,然后就安静地坐在边上了。上面说得绝不是个例,男孩哭是普遍的,女孩子哭却是个别的。这是什么原因呢?

说起中国的男孩,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受宠的一个群体,活生生的二十四孝现代版啊,只不过对象颠倒了。穷养儿富养女这个说法人人知道,但真正在自家执行起来就变得困难重重了。